——犯顏直諫是找死
與上司溝通,有兩個危險點。一是當(dāng)彼此意見相左時,為人部屬「據(jù)理力爭」;一是當(dāng)上司決策有偏差行為有缺失時,部屬「犯顏直諫」。
對于這樣的部屬,過去中國人一直給予很高的評價。因為這種溝通技巧風(fēng)險很大,不是丟官就是丟腦袋。所以,在唐人趙蕤所著的「長短經(jīng)」中,便將此類部屬歸入「六正」---六種正直的人臣-----之一的「直臣」,并為其下個定義:
在國君昏亂不明之時,能夠犯顏直諫,敢于面言主上的過失,而不阿諛奉承。
不過,直者,一條線也。有率直,有急切,便流于躁進。僅考慮「一刀砍斷是非根」,希望立刻收到成效,而未將人性點加進去思量思量。
因此,古往今來所謂直臣者,其氣節(jié)雖可嘉,其說服君王的效果則大有疑問。而且個人下場,除非碰上曠世明君大人有大量,否則都不是很好。
問題是,綜觀一部二十五史,所謂的明君能有幾人?回到現(xiàn)代社會來,依筆者數(shù)十年江湖所見,真正「大肚能容」具備「三能」----能容人,能察納諫言,能自我割舍(包括情緒、習(xí)性、利益)者少之又少。
而且,縱使能容,也是權(quán)宜之策,等待你沒了利用價值時,再秋后算賬。
為何上司特別容不下「犯顏直諫」呢?因為他感受不到你的忠誠,你迎面給他的盡是威脅、不尊重、挑戰(zhàn)領(lǐng)導(dǎo)權(quán)威、傷他自尊。換句話說,他臉上無光,情緒受到嚴重刺激。
與上司溝通的四種典型
這里,我將引述一段唐朝德宗皇帝心底話,道出四種上下之間溝通模式,所帶給上司的情緒反應(yīng)。
唐代群臣上朝,皇帝對宰相(總經(jīng)理)還滿客氣,賜椅子坐,還有茶喝。(宋代以后,宰相就站著不坐,連熱茶也省了。)但君、相的相處(董事長和總經(jīng)理),還是很微妙,人性的糾纏依然在其中。
唐德宗任用的總經(jīng)理折損率很高,在名臣李泌擔(dān)任宰相之前,就已用掉了三個。
有天,唐德宗心血來潮,當(dāng)著李泌面前,比較了前三任總經(jīng)理的承上風(fēng)格。他說:
某甲,每回和我討論政策,總是堅持己見。只要我一有不同意見,他就疾言厲色,要死要活,數(shù)次以死相諫,一副當(dāng)我是笨蛋的樣子。
某乙呢?每回上奏章來,總是和顏悅色,不強烈表示個人意見。大都以我意見為意見,讓我感覺很英明。
某丙,口才不怎麼樣,每回向我報告事情時,只要我問急切了些,他就滿頭大汗,急成一團說不出話來。但我知道,他愚誠可嘉,所以特別照顧他。
至于李泌你呢?你有你的看法,碰到我反對時,總是不厭其詳、和顏悅色,站在我的立場分析問題的癥結(jié)。結(jié)果每次雖有不同意見,但最后總能獲得共識。
唐德宗這番告白,相當(dāng)寫實的道出為人上司者的愛惡,也為上下的溝通做了四種分類:
某甲,偏頗而固執(zhí),只知道單向傳播,強令上司接受他的意見,而未能考量上司的立場。這種人的溝通方式易流于情緒化,充滿火藥味。所以,沒有一位上司會喜歡。
某乙,則是典型的點頭人(YESMAN),「老板英明」是他的口頭禪。這種阿諛的溝通方式,很能討好上司(尤其是太有主見的上司)。但基本上仍屬單向傳播,只是傳播者換成上司,自己呢?無聲勝有聲。
某丙呢?溝通能力最差,但為人老實,讓上司感覺他「雖然反應(yīng)笨拙,然忠誠可嘉」。與他溝通較辛苦,卻無壓力。尤其窘態(tài)百出,益發(fā)激起上司疼惜弱者的「美德」;與某甲過于剛強,讓上司大起防心,完全不同。所以說,不僅「上天疼憨人」,很多上司亦如此。
李泌呢?則深諳雙向溝通之道,既能有條不紊、和顏悅色說出自己的主張,并能充分為上司設(shè)身處地,從上司思慮的利害角度分析問題。
因此,李泌的溝通方式是平等、互動的雙向溝通。理性而不情緒化,光明磊落而非阿諛式的曲意承歡,堪稱長官部屬間最佳溝通的典范。